“雷达币到 2027 年会怎样?” 的追问,看似是对虚拟货币未来价值的预判,实则暗藏对传销骗局的认知盲区。从监管定性与司法实践来看,雷达币自诞生起就因 “拉人头返利”“人为操控价格” 等特征被明确为传销诈骗工具,历经多年持续打击后,其生存空间已极度萎缩。到 2027 年,雷达币不仅不会有任何 “价值增长”,反而会因打击力度升级彻底沦为 “废币”,任何抱有 “持币等待升值” 的幻想,都将面临资金归零与法律追责的双重结局,这是基于现实风险的必然结论。
一、本质预判:非法属性注定终局,2027 年仍是 “骗局工具”
雷达币的传销诈骗基因决定了其不存在 “合规发展” 的可能,2027 年的本质属性不会改变:
- 政策层面:全链条打击已成常态
我国早在 2019 年就已明确雷达币为 “货币传销骗局”,五大连池市公安局曾联合多部门取缔其传销窝点,此后湖北公安县等多地持续查处推销窝点,注销相关营业执照。“924 通知” 更是将所有虚拟货币交易列为非法金融活动,雷达币作为典型传销工具,自然成为打击重点。到 2027 年,我国对虚拟货币犯罪的常态化打击机制只会更完善,雷达币的传播与交易空间将被彻底压缩。
- 工具属性:无价值支撑的诈骗载体
雷达币既非法定货币,也无真实资产背书,所谓 “价格波动” 完全由操盘手人为操控。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不同,其核心盈利模式是 “拉新返利”—— 老用户通过发展下线购买雷达币获取提成,这种传销模式注定无法持续。截至 2023 年,泰州市警方已侦破雷达币盗窃转销案件,涉案金额超 200 万元,多名嫌疑人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获刑,印证了其作为犯罪工具的本质。到 2027 年,这种无价值载体只会随参与人数减少彻底失去炒作基础。
二、2027 年的三重必然风险:比 “贬值” 更致命的危机
即便到 2027 年雷达币仍被少数人炒作,其风险也会因时间推移加倍升级,绝非 “持币观望” 可规避:
- 资金风险:骗局崩盘终局,持币即 “手持废纸”
传销模式的核心是 “后入者资金补贴前人收益”,随着打击加剧,雷达币的新参与者会持续减少,资金链断裂只是时间问题。2023 年泰州市案例中,受害者账户内价值 180 万元的雷达币虽未 “崩盘”,却因被盗无法追回,且因交易非法难以维权。到 2027 年,经过多年消耗的雷达币骗局更可能彻底崩盘,操盘手卷款跑路后,所有持币者手中的 “数字” 将直接归零,且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损失,这与 “诺一币” 等同类骗局的终局完全一致。
- 法律风险:参与即违法,追责无时间门槛
我国法律对传销与非法交易的追责不受时间限制,即便到 2027 年,曾参与雷达币推销、交易的人员仍可能被追责。湖北余某因推销雷达币被注销营业执照并约谈,北京 “币商” 因虚拟货币交易获刑的案例更是明确:只要累计交易金额达标,即构成非法经营罪。若到 2027 年仍有人持有雷达币并试图交易,一旦被查处,不仅资产会被没收,还可能面临罚款乃至刑事责任。
- 刑事风险:与黑灰产绑定加深,涉罪概率飙升
雷达币的匿名性使其成为黑灰产转移赃款的工具,泰州市犯罪团伙曾通过盗取雷达币后,转换成其他虚拟货币销售变现,收取 10% 手续费。到 2027 年,随着监管技术升级,这类 “币币兑换” 的洗钱路径会被更精准监控,持有或交易雷达币的用户,即便未直接参与犯罪,也可能因资金流向涉诈、涉赌被牵连,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面临刑事处罚。
三、核心提醒:放弃幻想及时止损,远离交易是唯一出路
需特别警惕的是,不法分子可能会编造 “2027 年政策松动”“技术升级升值” 等话术持续炒作,但其本质仍是诱骗新受害者的套路。中国人民银行早已明确,雷达币不具备法定货币属性,不受法律保护,任何 “持币等待升值” 的说法都是诈骗话术。
综上,雷达币到 2027 年的结局早已注定:在持续打击下彻底失去炒作价值,沦为无任何用途的 “废币”,而参与其中的人将面临 “币财两空 + 法律追责” 的双重打击。对普通公众而言,无需纠结其未来走势,只需牢记:雷达币自始至终都是传销骗局,立即停止持有与交易,才是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的唯一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