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万 NFT 能兑换多少人民币?” 的疑问,暴露了对 NFT 本质的误解与对非法炒作的警惕不足。NFT(非同质化代币)的核心特征是 “唯一性”,不存在 “批量计价兑换” 的基础,而宣称 “100 万 NFT 可兑巨额人民币” 的说法,多是不法分子设下的诈骗陷阱。我国对 NFT 的监管明确指向 “去金融化”,任何以兑换、炒作名义的非法活动均面临法律风险,参与需警惕财产损失。
首先需明确,NFT 的非同质化属性从根本上否定了 “批量兑换” 的可能性。每一个 NFT 都对应唯一的数字资产,如一幅数字画作、一段音频或一个游戏道具,其价值需结合内容稀缺性、创作者影响力、版权归属等单独评估,不存在统一的 “兑换汇率”。国内合规数字藏品平台的 NFT 仅为虚拟商品,且未开放二级交易市场,根本无法实现 “批量兑换人民币” 的操作。所谓 “100 万 NFT” 的表述本身就不成立,这与路飞币等空气币的虚构逻辑类似,都是用模糊概念混淆视听。
宣称 “100 万 NFT 可兑换人民币”,是典型的涉 NFT 诈骗套路。诈骗团伙常自建非法平台,伪造 “海量 NFT 资产包”,宣称 “100 万 NFT 打包兑换 1000 万元人民币”,诱骗投资者缴纳 “激活费”“手续费”。这种操作与北京警方破获的区块链游戏诈骗案如出一辙:嫌疑人虚构 NFT 增值与兑换承诺,吸引用户投入资金后失联,涉案金额达 600 余万元。更隐蔽的是,部分团伙利用 NFT 匿名性进行洗钱,通过 “虚假兑换” 将非法资金转化为 “合法收益”,投资者参与其中可能沦为犯罪帮凶。
“批量兑换” 的宣传与 NFT 合规发展方向完全相悖。我国明确遏制 NFT 金融化、证券化倾向,合规数字藏品平台需经过版权审核、ICP 备案等多重流程,且严禁以任何形式承诺兑换现金或变相炒作。2025 年远安县法院宣判的数字藏品诈骗案中,8 名被告人正是通过虚构 NFT 兑换价值吸引 8000 余名投资者,涉案金额超 1000 万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这印证了 “兑换” 噱头背后的诈骗本质。
监管与司法实践早已划定红线。NFT 若脱离文化艺术价值,沦为 “批量兑换” 的工具,便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诈骗。同时,利用 NFT 交易进行洗钱的行为已受到刑法规制,相关平台因未履行反洗钱义务将承担法律责任。投资者需认清:合规 NFT 仅可用于收藏或观赏,任何 “批量兑换人民币” 的宣传都是骗局信号。
综上,“100 万 NFT 兑人民币” 是违背 NFT 本质的伪命题,更是诈骗分子的常用话术。投资者需牢记 NFT 的非同质化属性与国内监管要求,远离任何以兑换、增值为噱头的非法平台,通过正规渠道参与数字藏品活动,才能守护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