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数字化的浪潮中,稳定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加密数字货币,正逐渐崭露头角,其战略布局背后隐藏着诸多关键因素,深刻影响着金融格局。
稳定币的兴起,源于其锚定法定货币、短期债券或黄金等资产的特性,将 “数字支付 + 价值锚定” 融为一体,试图在数字世界中复制法币的稳定性。然而,看似简单的设计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战略意图。以美元稳定币为例,当下对应美元或美债的稳定币占比高达 99%,美国近期强推并通过相关稳定币立法,其核心目的在于巩固和提升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延伸美元的数字霸权。稳定币法案为美元稳定币构建明确监管框架,吸引更多机构与技术创新参与,将美元的这一 “新套路” 法律化、固定化,背后是其对全球金融话语权的掌控欲望。
从中国的视角来看,稳定币战略布局有着自身的逻辑与考量。一方面,中国对稳定币秉持 “三不原则”:不禁止技术创新,2023 年批准香港与内地开展 “数字人民币跨境钱包” 试点;不承认其法定地位,明确稳定币不得替代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不纵容系统性风险,建立 “穿透式监管” 系统监测跨境资本流动。这种策略体现了中国在保障金融安全与货币主权前提下,对新兴技术的理性接纳与谨慎监管。
在具体布局上,香港发挥着独特作用。2025 年 5 月 21 日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预计年内生效,这将设立法币稳定币发行人的发牌制度。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借助这一契机,有望推动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新路径。同时,内地机构也在积极行动,蚂蚁集团、京东等企业纷纷布局稳定币业务,多瞄准跨境支付领域。传统跨境支付存在时效慢、成本高的痛点,稳定币 “支付即结算” 的特性,有望重塑全球资金流转格局,这也符合中国推动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提升跨境贸易便利性的战略方向。
专家建议,中国可在香港试点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成熟后向国内自贸试验区等境内离岸市场推广,采取境内离岸与境外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联动发展模式。在境内,可由清算组织、大型商业银行等在上海自贸区发起成立发行机构,或依托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分支机构探索境内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在境外,推动境内外机构在港共同发起发行机构,探索境内外稳定币交换与互通机制,提升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的全球影响力。
稳定币战略布局并非简单的技术或金融问题,而是涉及货币主权、金融安全、国际金融话语权以及实体经济发展等多层面的复杂博弈。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布局,是在全球金融数字化变革中,保障自身金融稳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金融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