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 币挖矿:非法且高风险的虚拟货币活动

bom 币作为一种虚拟货币,其挖矿原理与其他加密货币类似,本质是通过计算机算力解决复杂数学问题,获取新发行的 bom 币奖励。挖矿过程需要专用设备持续运行,消耗大量电力,单台矿机日均耗电量可达数十度。这种高耗能行为与我国 “双碳” 目标背道而驰,且不符合产业政策导向。2021 年 9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的通知》,明确将虚拟货币挖矿列为淘汰类产业,要求全面清理整治,bom 币挖矿自然也在整治范围内。

从收益角度看,bom 币挖矿的 “致富神话” 难以兑现。虚拟货币价格波动剧烈,bom 币作为小众币种,价格更是毫无规律。假设某矿工投入数万元购置矿机,初期可能因市场炒作获得少量收益,但一旦价格暴跌,不仅无法收回成本,还需承担设备折旧、电费等持续支出。2023 年,某虚拟货币论坛数据显示,参与 bom 币挖矿的用户中,超 70% 在 3 个月内因价格跌破成本线而被迫停机,平均亏损超 2 万元。此外,bom 币交易平台多为非法境外平台,提现时需缴纳高额手续费,甚至存在 “冻结账户”“强制平仓” 等霸王条款,实际收益难以落袋为安。

安全风险是 bom 币挖矿的另一重隐患。挖矿所需的软件和矿池多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极易被植入恶意程序。2024 年某地警方破获的案件中,犯罪团伙伪装成 bom 币矿池服务商,向用户提供带病毒的挖矿软件,窃取设备控制权和个人信息,导致数千名用户遭受财产损失,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同时,矿机运行时产生的高温和噪音还可能引发电路故障、邻里纠纷等问题,存在安全和法律隐患。

更严重的是,bom 币挖矿常与违法犯罪活动关联。部分组织者以 “挖矿托管”“云算力租赁” 为名,实则开展传销或非法集资。他们承诺 “保本高收益”,诱导投资者购买虚假算力合约,发展下线可获得提成,形成金字塔式诈骗结构。2022 年某省查处的 bom 币相关案件中,犯罪团伙通过这种模式吸纳资金超亿元,最终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 12 年,参与挖矿的投资者血本无归。

我国对虚拟货币挖矿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强,多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查封非法矿场、追缴违法所得。参与 bom 币挖矿不仅面临设备被没收、资金损失的风险,还可能因违反《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刑法》等法律法规,承担相应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