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流程看,挖矿需搭建专业设备:首先要购买 ASIC 矿机(如比特大陆 Antminer),这类设备专为比特币算法设计,功耗极高(单台功率常超 1400 瓦);其次需接入稳定的高速网络,24 小时不间断运行以竞争记账权;最后要加入矿池(如蚂蚁矿池),通过集体算力提高解题成功率,再按贡献分配收益。但这一过程的本质是浪费能源 —— 比特币网络每年耗电量超过阿根廷全国总用电量,挖出的每枚比特币背后,是数吨标准煤的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与全球碳中和趋势背道而驰。
我国对虚拟货币挖矿的监管态度早已明确。2021 年 9 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文,将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全面禁止任何形式的挖矿行为。各地随即开展整治行动:四川关闭所有矿场,内蒙古清退虚拟货币挖矿项目,新疆查处违规挖矿企业并追缴电费。在此背景下,任何比特币挖矿行为均属非法,参与者可能面临设备查封、罚款等处罚。例如,2022 年某省警方查处一起非法挖矿案,现场查获矿机 1500 余台,涉案人员因涉嫌非法经营被立案调查。
挖矿的经济风险同样致命。硬件成本方面,一台主流矿机价格约 2 万 - 5 万元,加上机房建设、电费(挖矿电费占总成本 60% 以上)、维护费用,初始投入动辄数十万元。而收益完全依赖比特币价格 ——2021 年比特币价格巅峰时,单台矿机日收益约 300 元;2022 年价格暴跌后,日收益不足 50 元,多数矿工陷入亏损。更残酷的是,比特币总量固定为 2100 万枚,目前已挖出超 1900 万枚,剩余部分挖矿难度指数级上升,普通投资者几乎不可能回本。
从生态和社会影响看,挖矿是典型的资源浪费。矿机运行产生的大量热量需要持续散热,进一步消耗能源;废弃矿机含有重金属,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2023 年某环保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比特币挖矿产生的电子垃圾年超 10 万吨,相当于 30 万辆汽车的重量,对生态造成不可逆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