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 年的比特币尚处于萌芽阶段,全球知晓者寥寥,交易渠道简陋且分散。当时购买比特币的流程与如今截然不同,充满了技术门槛与探索色彩。
那时最主要的交易场所是加密货币论坛和早期交易平台。2010 年 7 月成立的 Mt. Gox(门头沟)是当时少数的比特币交易平台之一,但初期功能简陋。用户需先在平台注册账号,由于缺乏成熟的身份验证系统,注册仅需邮箱和密码,安全性依赖用户自行保管。注册完成后,需通过银行转账或 PayPal 向平台充值法定货币(如美元),但当时多数银行对加密货币持谨慎态度,转账时常被拦截,PayPal 也因政策限制频繁冻结相关账户。
除平台交易外,论坛点对点交易更为普遍。在比特币官方论坛 BitcoinTalk 上,大量用户发布买卖信息。卖家通常会注明比特币数量、期望兑换的法定货币或商品(如早期曾有程序员用 1 万比特币购买披萨),买家需通过论坛私信沟通价格和交易方式。交易时多采用银行转账或西联汇款,买家转账后需向卖家提供转账凭证,卖家确认到账后通过比特币客户端手动发送对应数量的比特币到买家钱包地址。
钱包准备是关键前提。2010 年主流的比特币钱包是官方客户端 Bitcoin Core,用户需从比特币官网下载并同步区块链(当时区块链容量仅数百 MB,同步几小时即可完成)。安装完成后生成唯一的钱包地址,由一串随机字符组成,用户需手抄记录或保存到本地文档(当时 U 盘备份是主流方式)。由于没有助记词功能,一旦钱包文件丢失或私钥遗忘,比特币将永久无法找回。
交易完成后,需在钱包客户端查询到账情况。当时区块确认速度较慢,平均 10 分钟出一个块,通常需等待 6 个区块确认(约 1 小时)才能确保交易不可逆转。买家可在客户端的 “交易记录” 中查看转账详情,包括区块高度、交易哈希值等信息,也可通过早期区块链浏览器(如Blockchain.info)输入哈希值验证交易状态。
2010 年的比特币购买充满技术壁垒和信任风险,缺乏监管保障,交易全靠双方自觉。但正是这些早期探索,为如今成熟的加密货币交易体系奠定了基础,也让早期参与者见证了比特币从极客玩具到全球资产的蜕变。